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

 (虞翻, 陸績, 張溫, 駱統, 陸瑁, , 朱據)

虞翻傳
虞翻字仲翔, 會稽餘姚人也, 吳書曰:翻少好學, 有高氣。年十二, 客有候其兄者, 不過翻, 翻追與書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 磁石不受曲鍼, 過而不存, 不亦宜乎!」客得書奇之, 由是見稱。太守王朗命為功曹。孫策征會稽, 翻時遭父喪, 衰絰詣府門, 朗欲就之, 翻乃脫衰入見, 勸朗避策。朗不能用, 拒戰敗績, 亡走浮海。翻追隨營護, 到東部候官, 候官長閉城不受, 翻往說之, 然後見納。吳書曰:翻始欲送朗到廣陵, 朗惑王方平記, 言「疾來邀我, 南岳相求」, 故遂南行。旣至候官, 又欲投交州, 翻諫朗曰:「此妄書耳, 交州無南岳, 安所投乎?」乃止。朗謂翻曰:「卿有老母, 可以還矣。」翻別傳曰:朗使翻見豫章太守華歆, 圖起義兵。翻未至豫章, 聞孫策向會稽, 翻乃還。會遭父喪, 以臣使有節, 不敢過家, 星行追朗至候官。朗遣翻還, 然後奔喪。而傳云孫策之來, 翻衰絰詣府門, 勸朗避策, 則為大異。翻旣歸, 策復命為功曹, 待以交友之禮, 身詣翻第。江表傳曰:策書謂翻曰:「今日之事, 當與卿共之, 勿謂孫策作郡吏相待也。」

策好馳騁游獵, 翻諫曰:「明府用烏集之衆, 驅散附之士, 皆得其死力, 雖漢高帝不及也。至於輕出微行, 從官不暇嚴, 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則不威, 故白龍魚服, 困於豫且, 白蛇自放, 劉季害之, 願少留意。」策曰:「君言是也。然時有所思, 端坐悒悒, 有裨諶草創之計, 是以行耳。」吳書曰:策討山越, 斬其渠帥, 悉令左右分行逐賊, 獨騎與翻相得山中。翻問左右安在, 策曰:「悉行逐賊。」翻曰:「危事也!」令策下馬:「此草深, 卒有驚急, 馬不及縈策, 但牽之, 執弓矢以步。翻善用矛, 請在前行。」得平地, 勸策乘馬。策曰:「卿無馬柰何?」荅曰:「翻能步行, 日可三百里, 自征討以來, 吏卒無及翻者, 明府試躍馬, 翻能疏步隨之。」行及大道, 得一鼓吏, 策取角自鳴之, 部曲識聲, 小大皆出, 遂從周旋, 平定三郡。 江表傳曰:策討黃祖, 旋軍欲過取豫章, 特請翻語曰:「華子魚自有名字, 然非吾敵也。加聞其戰具甚少, 若不開門讓城, 金鼓一震, 不得無所傷害, 卿便在前具宣孤意。」翻即奉命辭行, 徑到郡, 請被褠葛巾與敵相見, 謂歆曰:「君自料名聲之在海內, 孰與鄙郡故王府君?」歆曰:「不及也。」翻曰:「豫章資糧多少?器仗精否?士民勇果孰與鄙郡?」又曰:「不如也。」翻曰:「討逆將軍智略超世, 用兵如神, 前走劉揚州, 君所親見, 南定鄙郡, 亦君所聞也。今欲守孤城, 自料資糧, 已知不足, 不早為計, 悔無及也。今大軍已次椒丘, 僕便還去, 明日日中迎檄不到者, 與君辭矣。」翻旣去, 歆明旦出城, 遣吏迎策。策旣定豫章, 引軍還吳, 饗賜將士, 計功行賞, 謂翻曰:「孤昔再至壽春, 見馬日磾, 及與中州士大夫會, 語我東方人多才耳, 但恨學問不博, 語議之間, 有所不及耳。孤意猶謂未耳。卿博學洽聞, 故前欲令卿一詣許, 交見朝士, 以折中國妄語兒。卿不願行, 便使子綱;恐子綱不能結兒輩舌也。」翻曰:「翻是明府家寶, 而以示人, 人儻留之, 則去明府良佐, 故前不行耳。」策笑曰:「然。」因曰:「孤有征討事, 未得還府, 卿復以功曹為吾蕭何, 守會稽耳。」後三日, 便遣翻還郡。 臣松之以為王、華二公於擾攘之時, 抗猛銳之鋒, 俱非所能。歆之名德, 實高於朗, 而江表傳述翻說華, 云「海內名聲, 孰與於王」, 此言非也。然王公拒戰, 華逆請服, 實由孫策初起, 名微衆寡, 故王能舉兵, 豈武勝哉?策後威力轉盛, 勢不可敵, 華量力而止, 非必用仲翔之說也。若使易地而居, 亦華戰王服耳。 案吳歷載翻謂歆曰:「竊聞明府與王府君齊名中州, 海內所宗, 雖在東垂, 常懷瞻仰。」歆荅曰:「孤不如王會稽。」翻復問:「不審豫章精兵, 何如會稽?」對曰:「大不如也。」翻曰:「明府言不如王會稽, 謙光之譚耳;精兵不如會稽, 實如尊教。」因述孫策才略殊異, 用兵之奇, 歆乃荅云當去。翻出, 歆遣吏迎策。二說有不同, 此說為勝也。

翻出為富春長。策薨, 諸長吏並欲出赴喪, 翻曰:「恐鄰縣山民或有姧變, 遠委城郭, 必致不虞。」因留制服行喪。諸縣皆効之, 咸以安寧。吳書曰:策薨, 權統事。定武中郎將暠, 策之從兄也, 屯烏程, 整帥吏士, 欲取會稽。會稽聞之, 使民守城以俟嗣主之命, 因令人告諭暠。 會稽典錄載翻說暠曰:「討逆明府, 不竟天年。今攝事統衆, 宜在孝廉, 翻已與一郡吏士, 嬰城固守, 必欲出一旦之命, 為孝廉除害, 惟執事圖之。」於是暠退。 臣松之案:此二書所說策亡之時, 翻猶為功曹, 與本傳不同。後翻州舉茂才, 漢召為侍御史, 曹公為司空辟, 皆不就。吳書曰:翻聞曹公辟, 曰:「盜跖欲以餘財污良家邪?」遂拒不受。

翻與少府孔融書, 并示以所著易注。融荅書曰:「聞延陵之理樂, 覩吾子之治易, 乃知東南之美者, 非徒會稽之竹箭也。又觀象雲物, 察應寒溫, 原其禍福, 與神合契, 可謂探賾窮通者也。」會稽東部都尉張紘又與融書曰:「虞仲翔前頗為論者所侵, 美寶為質, 彫摩益光, 不足以損。」

孫權以為騎都尉。翻數犯顏諫爭, 權不能恱, 又性不協俗, 多見謗毀, 坐徙丹楊涇縣。呂蒙圖取關羽, 稱疾還建業, 以翻兼知醫術, 請以自隨, 亦欲因此令翻得釋也。後蒙舉軍西上, 南郡太守麋芳開城出降。蒙未據郡城而作樂沙上, 翻謂蒙曰:「今區區一心者麋將軍也, 城中之人豈可盡信, 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乎?」蒙即從之。時城中有伏計, 賴翻謀不行。關羽旣敗, 權使翻筮之, 得兌下坎上, , 五爻變之臨, 翻曰:「不出二日, 必當斷頭。」果如翻言。權曰:「卿不及伏羲, 可與東方朔為比矣。」
魏將于禁為羽所獲, 繫在城中, 權至釋之, 請與相見。他日, 權乘馬出, 引禁併行, 翻呵禁曰:「爾降虜, 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欲抗鞭擊禁, 權呵止之。後權于樓船會羣臣飲, 禁聞樂流涕, 翻又曰:「汝欲以偽求免邪?」權悵然不平。吳書曰:後權與魏和, 欲遣禁還歸北, 翻復諫曰:「禁敗數萬衆, 身為降虜, 又不能死。北習軍政, 得禁必不如所規。還之雖無所損, 猶為放盜, 不如斬以令三軍, 示為人臣有二心者。」權不聽。羣臣送禁, 翻謂禁曰:「卿勿謂吳無人, 吾謀適不用耳。」禁雖為翻所惡, 然猶盛歎翻, 魏文帝常為翻設虛坐。
權旣為吳王, 歡宴之末, 自起行酒, 翻伏地陽醉, 不持。權去, 翻起坐。權於是大怒, 手劒欲擊之, 侍坐者莫不惶遽, 惟大司農劉基起抱權諫曰:「大王以三爵之後, 手殺善士, 雖翻有罪, 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賢畜衆, 故海內望風, 今一朝棄之, 可乎?」權曰:「曹孟德尚殺孔文舉, 孤於虞翻何有哉?」基曰:「孟德輕害士人, 天下非之。大王躬行德義, 欲與堯、舜比隆, 何得自喻於彼乎?」翻由是得免。權因勑左右, 自今酒後言殺, 皆不得殺。

翻甞乘船行, 與麋芳相逢, 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 先驅曰:「避將軍船!」翻厲聲曰:「失忠與信, 何以事君?傾人二城, 而稱將軍, 可乎?」芳闔戶不應而遽避之。後翻乘車行, 又經芳營門, 吏閉門, 車不得過。翻復怒曰:「當閉反開, 當開反閉, 豈得事宜邪?」芳聞之, 有慙色。

翻性疏直, 數有酒失。權與張昭論及神仙, 翻指昭曰:「彼皆死人, 而語神仙, 世豈有仙人也!」權積怒非一, 遂徙翻交州。雖處罪放, 而講學不倦, 門徒常數百人。翻別傳曰:權即尊號, 翻因上書曰:「陛下膺明聖之德, 體舜、禹之孝, 歷運當期, 順天濟物。奉承策命, 臣獨抃舞。罪棄兩絕, 拜賀無階, 仰瞻宸極, 且喜且悲。臣伏自刻省, 命輕雀鼠, 性輶毫釐, 罪惡莫大, 不容於誅, 昊天罔極, 全宥九載, 退當念戮, 頻受生活, 復偷視息。臣年耳順, 思咎憂憤, 形容枯悴, 髮白齒落, 雖未能死, 自悼終沒, 不見宮闕百官之富, 不覩皇輿金軒之飾, 仰觀巍巍衆民之謠, 傍聽鍾鼓侃然之樂, 永隕海隅, 棄骸絕域, 不勝悲慕, 逸豫大慶, 恱以忘罪。」又為老子、論語、國語訓注, 皆傳於世。翻別傳曰:翻初立易注, 奏上曰:「臣聞六經之始, 莫大陰陽, 是以伏羲仰天縣象, 而建八卦, 觀變動六爻為六十四, 以通神明, 以類萬物。臣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 少治孟氏易, 曾祖父故平輿令成, 纘述其業, 至臣祖父鳳為之最密。臣亡考故日南太守歆, 受本於鳳, 最有舊書, 世傳其業, 至臣五世。前人通講, 多玩章句, 雖有祕說, 於經疏闊。臣生遇世亂, 長於軍旅, 習經於枹鼓之間, 講論於戎馬之上, 蒙先師之說, 依經立注。又臣郡吏陳桃夢臣與道士相遇, 放髮被鹿裘, 布易六爻, 撓其三以飲臣, 臣乞盡吞之。道士言易道在天, 三爻足矣。豈臣受命, 應當知經!所覽諸家解不離流俗, 義有不當實, 輒悉改定, 以就其正。孔子曰:『乾元用九而天下治。』聖人南面, 蓋取諸离, 斯誠天子所宜協陰陽致麟鳳之道矣。謹正書副上, 惟不罪戾。」翻又奏曰:「經之大者, 莫過於易。自漢初以來, 海內英才, 其讀易者, 解之率少。至孝靈之際, 潁川荀諝號為知易, 臣得其注, 有愈俗儒, 至所說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 顛倒反逆, 了不可知。孔子歎易曰:『知變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為乎!』以美大衍四象之作, 而上為章首, 尤可怪笑。又南郡太守馬融, 名有俊才, 其所解釋, 復不及諝。孔子曰『可與共學, 未可與適道』, 豈不其然!若乃北海鄭玄, 南陽宋忠, 雖各立注, 忠小差玄而皆未得其門, 難以示世。」又奏鄭玄解尚書違失事目:「臣聞周公制禮以辨上下, 孔子曰『有君臣然後有上下, 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是故尊君卑臣, 禮之大司也。伏見故徵士北海鄭玄所注尚書, 以顧命康王執瑁, 古『月』似『同』, 從誤作『同』, 旣不覺定, 復訓為杯, 謂之酒杯;成王疾困憑几, 洮頮為濯, 以為澣衣成事, 『洮』字虛更作『濯』, 以從其非;又古大篆『卯』字讀當為『柳』, 古『柳』『卯』同字, 而以為昧;『分北三苗』, 『北』古『別』字, 又訓北, 言北猶別也。若此之類, 誠可怪也。玉人職曰天子執瑁以朝諸侯, 謂之酒杯;天子頮面, 謂之澣衣;古篆『卯』字, 反以為昧。甚違不知蓋闕之義。於此數事, 誤莫大焉, 宜命學官定此三事。又馬融訓注亦以為同者大同天下, 今經益『金』就作『銅』字, 詁訓言天子副璽, 雖皆不得, 猶愈於玄。然此不定, 臣沒之後, 而奮乎百世, 雖世有知者, 懷謙莫或奏正。又玄所注五經, 違義尤甚者百六十七事, 不可不正。行乎學校, 傳乎將來, 臣竊恥之。」翻放棄南方, 云「自恨疏節, 骨體不媚, 犯上獲罪, 當長沒海隅, 生無可與語, 死以青蠅為弔客, 使天下一人知己者, 足以不恨。」以典籍自慰, 依易設象, 以占吉凶。又以宋氏解玄頗有繆錯, 更為立法, 并著明楊、釋宋以理其滯。 臣松之案:翻云「古大篆『卯』字讀當言『柳』, 古『柳』『卯』同字」, 竊謂翻言為然。故「劉」「留」「聊」「柳」同用此字, 以從聲故也, 與日辰「卯」字字同音異。然漢書王莽傳論卯金刀, 故以為日辰之「卯」, 今未能詳正。然世多亂之, 故翻所說云。荀諝, 荀爽之別名。

, 山陰丁覽, 太末徐陵, 或在縣吏之中, 或衆所未識, 翻一見之, 便與友善, 終成顯名。會稽典錄曰:覽字孝連, 八歲而孤, 家又單微, 清身立行, 用意不苟, 推財從弟, 以義讓稱。仕郡至功曹, 守始平長。為人精微絜淨, 門無雜賔。孫權深貴待之, 未及擢用, 會病卒, 甚見痛惜, 殊其門戶。覽子固, 字子賤, 本名密, 避滕密, 改作固。固在襁褓中, 闞澤見而異之, 曰:「此兒後必致公輔。」固少喪父, 獨與母居, 家貧守約, 色養致敬, 族弟孤弱, 與同寒溫。翻與固同僚書曰:「丁子賤塞淵好德, 堂構克舉, 野無遺薪, 斯之為懿, 其美優矣。令德之後, 惟此君嘉耳。」歷顯位, 孫休時固為左御史大夫, 孫皓即位, 遷司徒。皓悖虐, 固與陸凱、孟宗同心憂國, 年七十六卒。子彌, 字欽遠, 仕晉, 至梁州刺史。孫潭, 光祿大夫。徐陵字元大, 歷三縣長, 所在著稱, 遷零陵太守。時朝廷俟以列卿之位, 故翻書曰:「元大受上卿之遇, 叔向在晉, 未若於今。」其見重如此。陵卒, 僮客土田或見侵奪, 駱統為陵家訟之, 求與丁覽、卜清等為比, 權許焉。陵子平, 字伯先, 童齔知名, 翻甚愛之, 屢稱歎焉。諸葛恪為丹楊太守, 討山越, 以平威重思慮, 可與效力, 請平為丞, 稍遷武昌左部督, 傾心接物, 士卒皆為盡力。初, 平為恪從事, 意甚薄, 及恪輔政, 待平益疏。恪被害, 子建亡走, 為平部曲所得, 平使遣去, 別為佗軍所獲。平兩婦歸宗, 敬奉情過乎厚。其行義敦篤, 皆此類也。

在南十餘年, 年七十卒。吳書曰:翻雖在徙棄, 心不忘國, 常憂五谿宜討, 以遼東海絕, 聽人使來屬, 尚不足取, 今去人財以求馬, 旣非國利, 又恐無獲。欲諫不敢, 作表以示呂岱, 岱不報, 為愛憎所白, 復徙蒼梧猛陵。 江表傳曰:後權遣將士至遼東, 於海中遭風, 多所沒失, 權悔之, 乃令曰:「昔趙簡子稱諸君之唯唯, 不如周舍之諤諤。虞翻亮直, 善於盡言, 國之周舍也。前使翻在此, 此役不成。」促下問交州, 翻若尚存者, 給其人船, 發遣還都;若以亡者, 送喪還本郡, 使兒子仕宦。會翻已終。歸葬舊墓, 妻子得還。會稽典錄曰:孫亮時, 有山陰朱育, 少好奇字, 凡所特達, 依體象類, 造作異字千名以上。仕郡門下書佐。太守濮陽興正旦宴見掾吏, 言次, 問:「太守昔聞朱潁川問士於鄭召公, 韓吳郡問士於劉聖博, 王景興問士於虞仲翔, 甞見鄭、劉二荅而未覩仲翔對也。欽聞國賢, 思覩盛美有日矣, 書佐寧識之乎?」育對曰:「往過習之。昔初平末年, 王府君以淵妙之才, 超遷臨郡, 思賢嘉善, 樂采名俊, 問功曹虞翻曰:『聞玉出崑山, 珠生南海, 遠方異域, 各生珍寶。且曾聞士人歎美貴邦, 舊多英俊, 徒以遠於京畿, 含香未越耳。功曹雅好博古, 寧識其人邪?』翻對曰:『夫會稽上應牽牛之宿, 下當少陽之位, 東漸巨海, 西通五湖, 南暢無垠, 北渚浙江, 南山攸居, 實為州鎮, 昔禹會羣臣, 因以命之。山有金木鳥獸之殷, 水有魚鹽珠蚌之饒, 海嶽精液, 善生俊異, 是以忠臣係踵, 孝子連閭, 下及賢女, 靡不育焉。』王府君笑曰:『地勢然矣, 士女之名可悉聞乎?』翻對曰:『不敢及遠, 略言其近者耳。往者孝子句章董黯, 盡心色養, 喪致其哀, 單身林野, 鳥獸歸懷, 怨親之辱, 白日報讎, 海內聞名, 昭然光著。太中大夫山陰陳嚻, 漁則化盜, 居則讓鄰, 感侵退藩, 遂成義里, 攝養車嫗, 行足厲俗, 自揚子雲等上書薦之, 粲然傳世。太尉山陰鄭公, 清亮質直, 不畏彊禦。魯相山陰鍾離意, 稟殊特之姿, 孝家忠朝, 宰縣相國, 所在遺惠, 故取養有君子之謩, 魯國有丹書之信。及陳宮、費齊皆上契天心, 功德治狀, 記在漢籍, 有道山陰趙曄, 徵士上虞王充, 各洪才淵懿, 學究道源, 著書垂藻, 駱驛百篇, 釋經傳之宿疑, 解當世之槃結, 或上窮陰陽之奧祕, 下攄人情之歸極。交阯刺史上虞綦毋俊, 拔濟一郡, 讓爵土之封。決曹掾上虞孟英, 三世死義。主簿句章梁宏, 功曹史餘姚駟勳, 主簿句章鄭雲, 皆敦終始之義, 引罪免居。門下督盜賊餘姚伍隆, 莫候反主簿任光, 章安小吏黃他, 身當白刃, 濟君於難。揚州從事句章王脩, 委身授命, 垂聲來世。河內太守上虞魏少英, 遭世屯蹇, 忘家憂國, 列在八俊, 為世英彥。尚書烏傷楊喬, 桓帝妻以公主, 辭疾不納。近故太尉上虞朱公, 天姿聦亮, 欽明神武, 策無失謨, 征無遺慮, 是以天下義兵, 思以為首。上虞女子曹娥, 父溺江流, 投水而死, 立石碑紀, 炳然著顯。』王府君曰:『是旣然矣, 潁川有巢、許之逸軌, 吳有太伯之三讓, 貴郡雖士人紛紜, 於此足矣。』翻對曰:『故先言其近者耳, 若乃引上世之事, 及抗節之士, 亦有其人。昔越王翳讓位, 逃于巫山之穴, 越人薰而出之, 斯非太伯之儔邪?且太伯外來之君, 非其地人也。若以外來言之, 則大禹亦巡於此而葬之矣。鄞大里黃公, 絜己暴秦之世, 高祖即阼, 不能一致, 惠帝恭讓, 出則濟難。徵士餘姚嚴遵, 王莽數聘, 抗節不行, 光武中興, 然後俯就, 矯手不拜, 志陵雲日。皆著於傳籍, 較然彰明, 豈如巢、許, 流俗遺譚, 不見經傳者哉?』王府君笑曰:『善哉話言也!賢矣, 非君不著。太守未之前聞也。』」濮陽府君曰:「御史所云, 旣聞其人, 亞斯已下, 書佐寧識之乎?」育曰:「瞻仰景行, 敢不識之?近者太守上虞陳業, 絜身清行, 志懷霜雪, 貞亮之信, 同操柳下, 遭漢中微, 委官棄祿, 遁迹黟歙, 以求其志, 高邈妙蹤, 天下所聞, 故桓文林遺之尺牘之書, 比竟三高。其聦明大略, 忠直謇諤, 則侍御史餘姚虞翻、偏將軍烏傷駱統。其淵懿純德, 則太子少傅山陰闞澤, 學通行茂, 作帝師儒。其雄姿武毅, 立功當世, 則後將軍賀齊, 勳成績著。其探極祕術, 言合神明, 則太史令上虞吳範。其文章之士, 立言粲盛, 則御史中丞句章任奕, 鄱陽太守章安虞翔, 各馳文檄, 曄若春榮。處士鄮盧叙, 弟犯公憲, 自殺乞代。吳寧斯敦、山陰祁庚、上虞樊正, 咸代父死罪。其女則松陽柳朱、永寧翟素, 或一醮守節, 喪身不顧, 或遭寇劫賊, 死不虧行。皆近世之事, 尚在耳目。」府君曰:「皆海內之英也。吾聞秦始皇二十五年, 以吳越地為會稽郡, 治吳。漢封諸侯王, 以何年復為郡, 而分治於此?」育對曰:「劉賈為荊王, 賈為英布所殺, 又以劉濞為吳王。景帝四年, 濞反誅, 乃復為郡, 治於吳。元鼎五年, 除東越, 因以其地為治, 并屬於此, 而立東部都尉, 後徙章安。陽朔元年, 又徙治鄞, 或有寇害, 復徙句章。到永建四年, 劉府君上書, 浙江之北, 以為吳郡, 會稽還治山陰。自永建四年歲在己巳, 以至今年, 積百二十九歲。」府君稱善。是歲, 吳之太平三年, 歲在丁丑。育後仕朝, 常在臺閣, 為東觀令, 遙拜清河太守, 加位侍中, 推刺占射, 文藝多通。

翻有十一子, 第四子汜最知名, 永安初, 從選曹郎為散騎中常侍, 後為監軍使者, 討扶嚴, 病卒。會稽典錄曰:汜字世洪, 生南海, 年十六, 父卒, 還鄉里。孫綝廢幼主, 迎立琅邪王休。休未至, 綝欲入宮, 圖為不軌, 召百官會議, 皆惶怖失色, 徒唯唯而已。汜對曰:「明公為國伊周, 處將相之位, 擅廢立之威, 將上安宗廟, 下惠百姓, 大小踴躍, 自以伊霍復見。今迎王未至, 而欲入宮, 如是, 羣下搖蕩, 衆聽疑惑, 非所以永終忠孝, 揚名後世也。」綝不懌, 竟立休。休初即位, 汜與賀邵、王蕃、薛瑩俱為散騎中常侍。以討扶嚴功拜交州刺史、冠軍將軍、餘姚侯, 尋卒。汜弟忠, 宜都太守;會稽典錄曰:忠字世方, 翻第五子。貞固幹事, 好識人物, 造吳郡陸機於童齔之年, 稱上虞魏遷於無名之初, 終皆遠致, 為著聞之士。交同縣王岐於孤宦之族, 仕進先至宜都太守, 忠乃代之。晉征吳, 忠與夷道監陸晏、晏弟中夏督景堅守不下, 城潰被害。忠子潭, 字思奧。晉陽秋稱潭清貞有檢操, 外如退弱, 內堅正有膽幹。仕晉, 歷位內外, 終於衞將軍, 追贈侍中左光祿大夫, 開府儀同三司。, 越騎校尉, 累遷廷尉, 湘東、河間太守;會稽典錄曰:聳字世龍, 翻第六子也。清虛無欲, 進退以禮, 在吳歷清官, 入晉, 除河間相, 王素聞聳名, 厚敬禮之。聳抽引人物, 務在幽隱孤陋之中。時王岐難聳, 以高士所達, 必合秀異, 聳書與族子察曰:「世之取士, 曾不招未齒於丘園, 索良才於總猥, 所譽依已成, 所毀依已敗, 此吾所以歎息也。」聳疾俗喪祭無度, 弟昺卒, 祭以少牢, 酒飯而已, 當時族黨並遵行之。, 廷尉尚書, 濟陰太守。會稽典錄曰:昺字世文, 翻第八子也。少有倜儻之志, 仕吳黃門郎, 以捷對見異, 超拜尚書侍中。晉軍來伐, 遣昺持節都督武昌已上諸軍事, 昺先上還節蓋印綬, 然後歸順。在濟陰, 抑彊扶弱, 甚著威風。

陸績傳
陸績字公紀, 吳郡吳人也。父康, 漢末為廬江太守。謝承後漢書曰:康字季寧, 少惇孝悌, 勤脩操行, 太守李肅察孝廉。肅後坐事伏法, 康斂尸送喪還潁川, 行服, 禮終, 舉茂才, 歷三郡太守, 所在稱治, 後拜廬江太守。績年六歲, 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橘, 績懷三枚, , 拜辭墮地, 術謂曰:「陸郎作賔客而懷橘乎?」績跪荅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孫策在吳, 張昭、張紘、秦松為上賔, 共論四海未泰, 須當用武治而平之, 績年少末坐, 遙大聲言曰:「昔管夷吾相齊桓公, 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不用兵車。孔子曰:『遠人不服, 則脩文德以來之。』今論者不務道德懷取之術, 而惟尚武, 績雖童蒙, 竊所未安也。」昭等異焉。

績容貌雄壯, 博學多識, 星歷筭數無不該覽。虞翻舊齒名盛, 龐統荊州令士, 年亦差長, 皆與績友善。孫權統事, 辟為奏曹掾, 以直道見憚, 出為鬱林太守, 加偏將軍, 給兵二千人。績旣有躄疾, 又意在儒雅, 非其志也。雖有軍事, 著述不廢, 作渾天圖, 注易釋玄, 皆傳於世。豫自知亡日, 乃為辭曰:「有漢志士吳郡陸績, 幼敦詩、書, 長玩禮、易, 受命南征, 遘疾遇厄, 遭命不幸, 嗚呼悲隔!」又曰:「從今已去, 六十年之外, 車同軌, 書同文, 恨不及見也。」年三十二卒。長子宏, 會稽南部都尉, 次子叡, 長水校尉。績於鬱林所生女, 名曰鬱生, 適張溫弟白。姚信集有表稱之曰:「臣聞唐、虞之政, 舉善而教, 旌德擢異, 三王所先, 是以忠臣烈士, 顯名國朝, 淑婦貞女, 表迹家閭。蓋所以闡崇化業, 廣殖清風, 使苟有令性, 幽明俱著, 苟懷懿姿, 士女同榮。故王蠋建寒松之節而齊王表其里, 義姑立殊絕之操而魯侯高其門。臣切見故鬱林太守陸績女子鬱生, 少履貞特之行, 幼立匪石之節, 年始十三, 適同郡張白。侍廟三月, 婦禮未卒, 白遭罹家禍, 遷死異郡。鬱生抗聲昭節, 義形於色, 冠蓋交橫, 誓而不許, 奉白姊妹嶮巇之中, 蹈履水火, 志懷霜雪, 義心固於金石, 體信貫於神明, 送終以禮, 邦士慕則。臣聞昭德以行, 顯行以爵, 苟非名爵, 則勸善不嚴, 故士之有誄, 魯人志其勇, 杞婦見書, 齊人哀其哭。乞蒙聖朝, 斟酌前訓, 上開天聦, 下垂坤厚, 襃鬱生以義姑之號, 以厲兩髦之節, 則皇風穆暢, 士女改視矣。」

張溫傳
張溫字惠恕, 吳郡吳人也。父允, 以輕財重士, 名顯州郡, 為孫權東曹掾, 卒。溫少脩節操, 容貌奇偉。權聞之, 以問公卿曰:「溫當今與誰為比?」大司農劉基曰:「可與全琮為輩。」太常顧雍曰:「基未詳其為人也。溫當今無輩。」權曰:「如是, 張允不死也。」徵到延見, 文辭占對, 觀者傾竦, 權改容加禮。罷出, 張昭執其手曰:「老夫託意, 君宜明之。」拜議郎、選曹尚書, 徙太子太傅, 甚見信重。

時年三十二, 以輔義中郎將使蜀。權謂溫曰:「卿不宜遠出, 恐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與曹氏通意, 以故屈卿行。若山越都除, 便欲大搆於蜀。行人之義, 受命不受辭也。」溫對曰:「臣入無腹心之規, 出無專對之用, 懼無張老延譽之功, 又無子產陳事之效。然諸葛亮達見計數, 必知神慮屈申之宜, 加受朝廷天覆之惠, 推亮之心, 必無疑貳。」溫至蜀, 詣闕拜章曰:「昔高宗以諒闇昌殷祚於再興, 成王以幼沖隆周德於太平, 功冒溥天, 聲貫罔極。今陛下以聦明之姿, 等契往古, 總百揆於良佐, 參列精之炳燿, 遐邇望風, 莫不欣賴。吳國勤任旅力, 清澄江滸, 願與有道平一宇內, 委心協規, 有如河水, 軍事興煩, 使役乏少, 是以忍鄙倍之羞, 使下臣溫通致情好。陛下敦崇禮義, 未便恥忽。臣自入遠境, 及即近郊, 頻蒙勞來, 恩詔輒加, 以榮自懼, 悚怛若驚。謹奉所齎函書一封。」蜀甚貴其才。還, 頃之, 使入豫章部伍出兵, 事業未究。
權旣陰銜溫稱美蜀政, 又嫌其聲名大盛, 衆庶炫惑, 恐終不為己用, 思有以中傷之, 會曁豔事起, 遂因此發舉。豔字子休, 亦吳郡人也, 溫引致之, 以為選曹郎, 至尚書。豔性狷厲, 好為清議, 見時郎署混濁淆雜, 多非其人, 欲臧否區別, 賢愚異貫。彈射百僚, 覈選三署, 率皆貶高就下, 降損數等, 其守故者十未能一, 其居位貪鄙, 志節汙卑者, 皆以為軍吏, 置營府以處之。而怨憤之聲積, 浸潤之譖行矣。競言豔及選曹郎徐彪, 吳錄曰:彪字仲虞, 廣陵人也。專用私情, 愛憎不由公理, 豔、彪皆坐自殺。溫宿與豔、彪同意, 數交書疏, 聞問往還, 即罪溫。權幽之有司, 下令曰:「昔令召張溫, 虛己待之, 旣至顯授, 有過舊臣, 何圖凶醜, 專挾異心。昔曁豔父兄, 附于惡逆, 寡人無忌, 故進而任之, 欲觀豔何如。察其中間, 形態果見。而溫與之結連死生, 豔所進退, 皆溫所為頭角, 更相表裏, 共為腹背, 非溫之黨, 即就疵瑕, 為之生論。又前任溫董督三郡, 指撝吏客及殘餘兵, 時恐有事, 欲令速歸, 故授棨戟, 獎以威柄。乃便到豫章, 表討宿惡, 寡人信受其言, 特以繞帳、帳下、解煩兵五千人付之。後聞曹丕自出淮、泗, 故豫勑溫有急便出, 而溫悉內諸將, 布於深山, 被命不至。賴丕自退, 不然, 已往豈可深計。又殷禮者, 本占候召, 而溫先後乞將到蜀, 扇揚異國, 為之譚論。又禮之還, 當親本職, 而令守尚書戶曹郎, 如此署置, 在溫而已。又溫語賈原, 當薦卿作御史, 語蔣康, 當用卿代賈原, 專衒賈國恩, 為己形勢。揆其姧心, 無所不為。不忍暴於巿朝, 今斥還本郡, 以給厮吏。嗚呼溫也, 免罪為幸!」

將軍駱統表理溫曰:「伏惟殿下, 天生明德, 神啟聖心, 招髦秀於四方, 置俊乂於宮朝。多士旣受普篤之恩, 張溫又蒙最隆之施。而溫自招罪譴, 孤負榮遇, 念其如此, 誠可悲疚。然臣周旋之間, 為國觀聽, 深知其狀, 故密陳其理。溫實心無他情, 事無逆迹, 但年紀尚少, 鎮重尚淺, 而戴赫烈之寵, 體卓偉之才, 亢臧否之譚, 效襃貶之議。於是務勢者妬其寵, 爭名者嫉其才, 玄默者非其譚, 瑕釁者諱其議, 此臣下所當詳辨, 明朝所當究察也。昔賈誼, 至忠之臣也, 漢文, 大明之君也, 然而絳、灌一言, 賈誼遠退。何者?疾之者深, 譖之者巧也。然而誤聞於天下, 失彰於後世, 故孔子曰『為君難, 為臣不易』也。溫雖智非從橫, 武非虓虎, 然其弘雅之素, 英秀之德, 文章之采, 論議之辯, 卓躒冠羣, 煒曄曜世, 世人未有及之者也。故論溫才即可惜, 言罪則可恕。若忍威烈以赦盛德, 宥賢才以敦大業, 固明朝之休光, 四方之麗觀也。國家之於曁豔, 不內之忌族, 猶等之平民, 是故先見用於朱治, 次見舉於衆人, 中見任於明朝, 亦見交於義也。君臣之義, 義之最重, 朋友之交, 交之最輕者也。國家不嫌於豔為最重之義, 是以溫亦不嫌與豔為最輕之交也。時世寵之於上, 溫竊親之於下也。夫宿惡之民, 放逸山險, 則為勁寇, 將置平土, 則為健兵, 故溫念在欲取宿惡, 以除勁寇之害, 而增健兵之銳也。但自錯落, 功不副言。然計其送兵, 以比許晏, 數之多少, 溫不減之, 用之彊羸, 溫不下之, 至於遲速, 溫不後之, 故得及秋冬之月, 赴有警之期, 不敢忘恩而遺力也。溫之到蜀, 共譽殷禮, 雖臣無境外之交, 亦有可原也。境外之交, 謂無君命而私相從, 非國事而陰相聞者也;若以命行, 旣脩君好, 因叙己情, 亦使臣之道也。故孔子使鄰國, 則有私覿之禮;季子聘諸夏, 亦有燕譚之義也。古人有言, 欲知其君, 觀其所使, 見其下之明明, 知其上之赫赫。溫若譽禮, 能使彼歎之, 誠所以昭我臣之多良, 明使之得其人, 顯國美於異境, 揚君命於他邦。是以晉趙文子之盟于宋也, 稱隨會於屈建;楚王孫圉之使于晉也, 譽左史於趙鞅。亦向他國之輔, 而歎本邦之臣, 經傳美之以光國, 而不譏之以外交也。王靖內不憂時, 外不趨事, 溫彈之不私, 推之不假, 於是與靖遂為大怨, 此其盡節之明驗也。靖兵衆之勢, 幹任之用, 皆勝於賈原、蔣康, 溫尚不容私以安於靖, 豈敢賣恩以協原、康邪?又原在職不勤, 當事不堪, 溫數對以醜色, 彈以急聲;若其誠欲賣恩作亂, 則亦不必貪原也。凡此數者, 校之於事旣不合, 參之於衆亦不驗。臣竊念人君雖有聖哲之姿, 非常之智, 然以一人之身, 御兆民之衆, 從增宮之內, 瞰四國之外, 照羣下之情, 求萬機之理, 猶未易周也, 固當聽察羣下之言, 以廣聦明之烈。今者人非溫旣殷勤, 臣是溫又契闊, 辭則俱巧, 意則俱至, 各自言欲為國, 誰其言欲為私, 倉卒之間, 猶難即別。然以殿下之聦叡, 察講論之曲直, 若潛神留思, 纖粗研核, 情何嫌而不宣, 事何昧而不昭哉?溫非親臣, 臣非愛溫者也。昔之君子, 皆抑私忿, 以增君明。彼獨行之於前, 臣恥廢之於後, 故遂發宿懷於今日, 納愚言於聖聽, 實盡心於明朝, 非有念於溫身也。」權終不納。

後六年, 溫病卒。二弟祗、白, 亦有才名, 與溫俱廢。會稽典錄曰:餘姚虞俊歎曰:「張惠恕才多智少, 華而不實, 怨之所聚, 有覆家之禍, 吾見其兆矣。」諸葛亮聞俊憂溫, 意未之信, 及溫放黜, 亮乃歎俊之有先見。亮初聞溫敗, 未知其故, 思之數日, 曰:「吾已得之矣, 其人於清濁太明, 善惡太分。」 臣松之以為莊周云「名者公器也, 不可以多取」, 張溫之廢, 豈其取名之多乎!多之為弊, 古賢旣知之矣。是以遠見之士, 退藏於密, 不使名浮於德, 不以華傷其實, 旣不能被褐韞寶, 杜廉逃譽, 使才映一世, 聲蓋人上, 沖用之道, 庸可暫替!溫則反之, 能無敗乎?權旣疾溫名盛, 而駱統方驟言其美, 至云「卓躒冠羣, 煒曄曜世, 世人未有及之者也」。斯何異燎之方盛, 又撝膏以熾之哉! 文士傳曰:溫姊妹三人皆有節行, 為溫事, 已嫁者皆見錄奪。其中妹先適顧承, 官以許嫁丁氏, 成婚有日, 遂飲藥而死。吳朝嘉歎, 鄉人圖畫, 為之贊頌云。

駱統傳
駱統字公緒, 會稽烏傷人也。父俊, 官至陳相, 為袁術所害。謝承後漢書曰:俊字孝遠, 有文武才幹, 少為郡吏, 察孝廉, 補尚書郎, 擢拜陳相。值袁術僭號, 兄弟忿爭, 天下鼎沸, 羣賊並起, 陳與比界, 姧慝四布, 俊厲威武, 保疆境, 賊不敢犯。養濟百姓, 災害不生, 歲獲豐稔。後術軍衆饑困, 就俊求糧。俊疾惡術, 初不應荅。術怒, 密使人殺俊。統母改適, 為華歆小妻, 統時八歲, 遂與親客歸會稽。其母送之, 拜辭上車, 面而不顧, 其母泣涕於後。御者曰:「夫人猶在也。」統曰:「不欲增母思, 故不顧耳。」事適母甚謹。時饑荒, 鄉里及遠方客多有困乏, 統為之飲食衰少。其姊仁愛有行, 寡歸無子, 見統甚哀之, 數問其故。統曰:「士大夫糟糠不足, 我何心獨飽!」姊曰:「誠如是, 何不告我, 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與統, 又以告母, 母亦賢之, 遂使分施, 由是顯名。

孫權以將軍領會稽太守, 統年二十, 試為烏程相, 民戶過萬, 咸歎其惠理。權嘉之, 召為功曹, 行騎都尉, 妻以從兄輔女。統志在補察, 苟所聞見, 夕不待旦。常勸權以尊賢接士, 勤求損益, 饗賜之日, 可人人別進, 問其燥濕, 加以密意, 誘諭使言, 察其志趣, 令皆感恩戴義, 懷欲報之心。權納用焉。出為建忠中郎將, 領武射吏三千人。及凌統死, 復領其兵。

是時徵役繁數, 重以疫癘, 民戶損耗, 統上疏曰:「臣聞君國者, 以據疆土為彊富, 制威福為尊貴, 曜德義為榮顯, 永世胤為豐祚。然財須民生, 彊賴民力, 威恃民勢, 福由民殖, 德俟民茂, 義以民行, 六者旣備, 然後應天受祚, 保族宜邦。書曰:『衆非后無能胥以寧, 后非衆無以辟四方。』推是言之, 則民以君安, 君以民濟, 不易之道也。今彊敵未殄, 海內未乂, 三軍有無已之役, 江境有不釋之備, 徵賦調數, 由來積紀, 加以殃疫死喪之災, 郡縣荒虛, 田疇蕪曠, 聽聞屬城, 民戶浸寡, 又多殘老, 少有丁夫, 聞此之日, 心若焚燎。思尋所由, 小民無知, 旣有安土重遷之性, 且又前後出為兵者, 生則困苦無有溫飽, 死則委棄骸骨不反, 是以尤用戀本畏遠, 同之於死。每有徵發, 羸謹居家重累者先見輸送。小有財貨, 傾居行賂, 不顧窮盡。輕剽者則迸入險阻, 黨就羣惡。百姓虛竭, 嗷然愁擾, 愁擾則不營業, 不營業則致窮困, 致窮困則不樂生, 故口腹急, 則姧心動而攜叛多也。又聞民間非居處小能自供, 生產兒子, 多不起養;屯田貧兵, 亦多棄子。天則生之, 而父母殺之, 旣懼干逆和氣, 感動陰陽。且惟殿下開基建國, 乃無窮之業也, 彊鄰大敵非造次所滅, 疆埸常守非期月之戍, 而兵民減耗, 後生不育, 非所以歷遠年, 致成功也。夫國之有民, 猶水之有舟, 停則以安, 擾則以危, 愚而不可欺, 弱而不可勝, 是以聖王重焉, 禍福由之, 故與民消息, 觀時制政。方今長吏親民之職, 惟以辨具為能, 取過目前之急, 少復以恩惠為治, 副稱殿下天覆之仁, 勤恤之德者。官民政俗, 日以彫弊, 漸以陵遲, 勢不可久。夫治疾及其未篤, 除患貴其未深, 願殿下少以萬機餘閑, 留神思省, 補復荒虛, 深圖遠計, 育殘餘之民, 阜人財之用, 參曜三光, 等崇天地。臣統之大願, 足以死而不朽矣。」權感統言, 深加意焉。

以隨陸遜破蜀軍於宜都, 遷偏將軍。黃武初, 曹仁攻濡須, 使別將常雕等襲中洲, 統與嚴圭共拒破之, 封新陽亭侯, 後為濡須督。數陳便宜, 前後書數十上, 所言皆善, 文多故不悉載。尤以占募在民間長惡敗俗, 生離叛之心, 急宜絕置, 權與相反覆, 終遂行之。年三十六, 黃武七年卒。

陸瑁傳
陸瑁字子璋, 丞相遜弟也。少好學篤義。陳國陳融、陳留濮陽逸、沛郡蔣纂、廣陵袁迪等, 皆單貧有志, 就瑁游處, 迪孫曄, 字思光, 作獻帝春秋, 云迪與張紘等俱過江, 迪父綏為太傅掾, 張超之討董卓, 以綏領廣陵事。瑁割少分甘, 與同豐約。及同郡徐原, 爰居會稽, 素不相識, 臨死遺書, 託以孤弱, 瑁為起立墳墓, 收導其子。又瑁從父績早亡, 二男一女, 皆數歲以還, 瑁迎攝養, 至長乃別。州郡辟舉, 皆不就。

時尚書曁豔盛明臧否, 差斷三署, 頗揚人闇昧之失, 以顯其讁。瑁與書曰:「夫聖人嘉善矜愚, 忘過記功, 以成美化。加今王業始建, 將一大統, 此乃漢高棄瑕錄用之時也, 若令善惡異流, 貴汝潁月旦之評, 誠可以厲俗明教, 然恐未易行也。宜遠模仲尼之汎愛, 中則郭泰之弘濟, 近有益於大道也。」豔不能行, 卒以致敗。

嘉禾元年, 公車徵瑁, 拜議郎、選曹尚書。孫權忿公孫淵之巧詐反覆, 欲親征之, 瑁上疏諫曰:「臣聞聖王之御遠夷, 羈縻而已, 不常保有, 故古者制地, 謂之荒服, 言慌惚無常, 不可保也。今淵東夷小醜, 屏在海隅, 雖託人面, 與禽獸無異。國家所為不愛貨寶遠以加之者, 非嘉其德義也, 誠欲誘納愚筭, 以規其馬耳。淵之驕黠, 恃遠負命, 此乃荒貊常態, 豈足深怪?昔漢諸帝亦嘗銳意以事外夷, 馳使散貨, 充滿西域, 雖時有恭從, 然其使人見害, 財貨并沒, 不可勝數。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 欲越巨海, 身踐其土, 羣臣愚議, 竊謂不安。何者?北寇與國, 壤地連接, 苟有間隙, 應機而至。夫所以越海求馬, 曲意於淵者, 為赴目前之急, 除腹心之疾也, 而更棄本追末, 捐近治遠, 忿以改規, 激以動衆, 斯乃猾虜所願聞, 非大吳之至計也。又兵家之術, 以功役相疲, 勞逸相待, 得失之間, 所覺輒多。且沓渚去淵, 道里尚遠, 今到其岸, 兵勢三分, 使彊者進取, 次當守船, 又次運糧, 行人雖多, 難得悉用;加以單步負糧, 經遠深入, 賊地多馬, 邀截無常。若淵狙詐, 與北未絕, 動衆之日, 脣齒相濟。若實孑然無所憑賴, 其畏怖遠迸, 或難卒滅。使天誅稽於朔野, 山虜承間而起, 恐非萬安之長慮也。」權未許。

瑁重上疏曰:「夫兵革者, 固前代所以誅暴亂, 威四夷也, 然其役皆在姦雄已除, 天下無事, 從容廟堂之上, 以餘議議之耳。至於中夏鼎沸, 九域槃牙之時, 率須深根固本, 愛力惜費, 務自休養, 以待鄰敵之闕, 未有正於此時, 舍近治遠, 以疲軍旅者也。昔尉他叛逆, 僭號稱帝, 于時天下乂安, 百姓殷阜, 帶甲之數, 糧食之積, 可謂多矣, 然漢文猶以遠征不易, 重興師旅, 告喻而已。今凶桀未殄, 疆埸猶警, 雖蚩尤、鬼方之亂, 故當以緩急差之, 未宜以淵為先。願陛下抑威任計, 暫寧六師, 潛神嘿規, 以為後圖, 天下幸甚。」權再覽瑁書, 嘉其詞理端切, 遂不行。

, 瑁同郡聞人敏見待國邑, 優於宗脩, 惟瑁以為不然, 後果如其言。
赤烏二年, 瑁卒。子喜亦涉文籍, 好人倫, 孫皓時為選曹尚書。吳錄曰:喜字文仲, 瑁第二子也, 入晉為散騎常侍。瑁孫曄, 字士光, 至車騎將車、儀同三司。曄弟玩, 字士瑤。晉陽秋稱玩器量淹雅, 位至司空, 追贈太尉。

吾粲傳
吾粲字孔休, 吳郡烏程人也。吳錄曰:粲生數歲, 孤城嫗見之, 謂其母曰:「是兒有卿相之骨。」孫河為縣長, 粲為小吏, 河深奇之。河後為將軍, 得自選長吏, 表粲為曲阿丞, 遷為長史, 治有名迹。雖起孤微, 與同郡陸遜、卜靜等比肩齊聲矣。孫權為車騎將軍, 召為主簿, 出為山陰令, 還為參軍校尉。

黃武元年, 與呂範、賀齊等俱以舟師拒魏將曹休於洞口。值天大風, 諸船綆紲斷絕, 漂沒著岸, 為魏軍所獲, 或覆沒沈溺, 其大船尚存者, 水中生人皆攀緣號呼, 他吏士恐船傾沒, 皆以戈矛撞擊不受。粲與黃淵獨令船人以承取之, 左右以為船重必敗, 粲曰:「船敗, 當俱死耳!人窮, 柰何棄之。」粲、淵所活者百餘人。

, 遷會稽太守, 召處士謝譚為功曹, 譚以疾不詣, 粲教曰:「夫應龍以屈伸為神, 鳳皇以嘉鳴為貴, 何必隱形於天外, 潛鱗於重淵者哉?」粲募合人衆, 拜昭義中郎將, 與呂岱討平山越, 入為屯騎校尉、少府, 遷太子太傅。遭二宮之變, 抗言執正, 明嫡庶之分, 欲使魯王霸出駐夏口, 遣楊笁不得令在都邑。又數以消息語陸遜, 遜時駐武昌, 連表諫爭。由此為霸、笁等所譖害, 下獄誅。

朱據傳
朱據字子範, 吳郡吳人也。有姿貌膂力, 又能論難。黃武初, 徵拜五官郎中, 補侍御史。是時選曹尚書曁豔, 疾貪汙在位, 欲沙汰之。據以為天下未定, 宜以功覆過, 棄瑕取用, 舉清厲濁, 足以沮勸, 若一時貶黜, 懼有後咎。豔不聽, 卒敗。

權咨嗟將率, 發憤歎息, 追思呂蒙、張溫, 以為據才兼文武, 可以繼之, 自是拜建義校尉, 領兵屯湖孰。黃龍元年, 權遷都建業, 徵據尚公主, 拜左將軍, 封雲陽侯。謙虛接士, 輕財好施, 祿賜雖豐而常不足用。嘉禾中, 始鑄大錢, 一當五百。後據部曲應受三萬緡, 工王遂詐而受之, 典校呂壹疑據實取, 考問主者, 死於杖下, 據哀其無辜, 厚棺斂之。壹又表據吏為據隱, 故厚其殯。權數責問據, 據無以自明, 藉草待罪。數月, 典軍吏劉助覺, 言王遂所取, 權大感寤, 曰:「朱據見枉, 況吏民乎?」乃窮治壹罪, 賞助百萬。

赤烏九年, 遷驃騎將軍。遭二宮搆爭, 據擁護太子, 言則懇至, 義形於色, 守之以死, 殷基通語載據爭曰:「臣聞太子國之本根, 雅性仁孝, 天下歸心, 今卒責之, 將有一朝之慮。昔晉獻用驪姬而申生不存, 漢武信江充而戾太子冤死。臣竊懼太子不堪其憂, 雖立思子之宮, 無所復及矣。」遂左遷新都郡丞。未到, 中書令孫弘譖潤據, 因權寢疾, 弘為昭書追賜死, 時年五十七。孫亮時, 二子熊、損各復領兵, 為全公主所譖, 皆死。永安中, 追錄前功, 以熊子宣襲爵雲陽侯, 尚主。孫皓時, 宣至驃騎將軍。


評曰:虞翻古之狂直, 固難免乎末世, 然權不能容, 非曠宇也。陸績之於楊玄, 是仲尼之左丘明, 老聃之嚴周矣;以瑚璉之器, 而作守南越, 不亦賊夫人歟!張溫才藻俊茂, 而智防未備, 用致艱患。駱統抗明大義, 辭切理至, 值權方閉不開。陸瑁篤義規諫, 君子有稱焉。吾粲、朱據遭罹屯蹇, 以正喪身, 悲夫!